近日,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峰会(以下简称峰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本次峰会由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环协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专业委员会、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承办。来自国家部委、北京市、福建省和福州市以及国内典型循环经济园区、龙头企业及科研机构的代表现场参加峰会。
记者从峰会上获悉,福州市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打造了3个国家级公共机构示范点、2个省级示范区、1个省级试点县(市)星空下载站官网、27个示范乡镇,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回收利用率达47%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88%以上,无害化处理率100%,分类工作在住建部全国大城市评估中位列第四名。
峰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看到榕树掩映下的城市街道干净整洁,不时还能闻到雨后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花朵的芬芳气息。如此美好的城市卫生与福州市在全国首创并深化垃圾分类“三端四定”工作机制密不可分,即前端“定时投放、定点收集、定人管理、定位监控”;中端“定好企业、定好车辆、定好时限、定好点位”;后端“定点查验、定厂处置、定准流程、定责监管”。
为了完善前端分类收集体系,福州城区3502个小区共建成近5000座分类屋(亭),早、晚6点至9点定时开放,严格落实“八有八无”标准化管理,配备5000多名分类督导员,开展桶边督导、桶边宣传,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和分类准确率,分类屋(亭)全部安装监控探头,统一接入市级监管平台。另外,建成100座环保驿站、3个大件垃圾集散点、41个有害垃圾集中收运点,前端收集体系基本完善,居民分类准确率从最初的20%上升至85%左右。
福州城区生活垃圾由16家运输企业,600多辆标识统一的运输车进行分类收运。为了健全中端分类收运体系,小区全面推行“公交站牌式”分类收运,共设置“公交站牌式”线多个;沿街商铺全面推行“摇铃上门”分类收运。按照“见不到场所、看不见垃圾、闻不到异味”的标准,城区建成5座城市管理综合体(中大型垃圾转运站)。收运过程严格坚持“不分类不收运、不分类不进站”,严格落实“桶车一色、专车专用、车到桶出、垫布作业、车走桶收、车离地净”的要求,严厉打击垃圾混装混运行为,对混装混运企业实行顶格处罚,一经核实,罚款3万元。将垃圾运输车GPS接入市级监管平台,实时监管车辆作业轨迹,确保每个点位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到位,垃圾桶路面停留缩短至15分钟左右。
2017年以来,福州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标准,红庙岭园区累计投入53亿元,建成餐厨、厨余、危废、焚烧、沼气发电、飞灰、渗滤液等处理和提升项目22个,形成了体系完备、技术先进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2020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后端分类处理体系可谓全国最完备。针对餐厨、厨余、其他垃圾等分别明确处置流程,运送至红庙岭处置。近年来,红庙岭园区获评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2023年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中国环境卫生行业低碳(零碳)环境产业园区试点单位。
近日,《福州市垃圾管理案例实践》入选中国“智慧减废城市”优秀案例,并通过发布于联合国人居署网站,向全世界推介“福州模式”。
据悉,联合国人居署智慧减废城市项目旨在通过改善城市废弃物管理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全球废弃物危机。“智慧减废城市”案例报告的发布,旨在通过联合国平台向世界宣传中国城市垃圾治理优秀经验,交流展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据了解,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福州市就开始探索系统性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的道路,规划建设了当时全国最大、投资最多、工艺最先进、理念最现代的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在规划选址时就以超前眼光预留了充足的可拓展用地,为后期大规模建设打下坚实基础。20多年来,福州全面推动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改造升级,建成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涵盖垃圾焚烧、焚烧飞灰稳定化预处理、大件(园林)垃圾处理、厨余垃圾处理、危废处理等处理设施,彻底解决了福州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破解了大城市“垃圾围城”的难题。
福州始终注重制度建设,已经形成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垃圾管理制度体系。福州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综合体建设,把垃圾转运站从地上搬到地下,每个小区设立垃圾分类屋(亭),除了四分类垃圾桶外,还配置排气、消毒设备以及洗手台等,并有分类管理员协助指导分类投放,改善公众对垃圾前端收集设施的固有印象,实现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生。
“物尽其用”是福州市垃圾管理不断探索的方向,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将资源化利用纳入垃圾管理规划,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再生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在税收优惠、财政扶持、资金奖励、产品使用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福州还致力推动厨余垃圾处理产物回到土地,建成福州市红庙岭厨余垃圾处理厂,每日可处理厨余垃圾800吨。未来,福州市计划进一步加强可回收物尤其是塑料类可回收物的回收及高值化利用。
本次峰会评选出福州市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等6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典型案例。福州市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通过“体系化”建设,实现了功能的全面提升;“标准化”执行,确保了技术水平的一流;“市场化”运作,有效缓解了财政压力;“循环化”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大整合;“数字化”管理,保障了生产的安全高效。园区还致力于“基地化”建设,树立了全国园区标杆,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为全国生活垃圾处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园区建设管理模式。
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主任陈登峰表示,福州市城管委将继续沿着“物尽其用”的垃圾管理方向深入探索,将资源化利用纳入垃圾管理规划,助力福州建设更加美好的海滨城市、山水城市,镌绘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记者 吴军华)
139 0168 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