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于城乡的沟渠堰塘,由于流速缓、容量小及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历来是水环境治理的难点。日前,记者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走访时获悉,青白江区化解小微水体治理难题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模式成效显著,生机盎然、形态各异的乡村景致相继呈现,当地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沱江是长江一级支流,位于沱江上游的青白江区人口众多、水系发达,沟渠堰塘等小微水体遍布城乡,其境内以毗河、青白江大河为代表的水体治理影响深远,责任重大。
近年来,为从源头解决困扰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农村河湖污染治理问题,青白江区在持续深化、优化河长制管理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党建引领、河长主治、群众自治、企业共治”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模式,并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以城厢镇十八湾村为试点推广施行。
“我们以责任、制度和监督‘三网’统筹建机制,主治、自治和共治‘三治’融合,坚持大小齐抓、水岸同治,认真下好江河湖泊和堰塘沟渠水环境治理‘一盘棋’。”青白江区水务局河长制管理中心主任张艳玲告诉记者,作为水环境治理细胞工程,小微水体治理的关键在于,既要有责无旁贷的精神,有效激发基层治水“末梢神经”;又要有系统治理的工作思路,切实疏通治水“毛细血管”。
青白江区小微水体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成果获得上级相关部门高度评价。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一份关于水污染治理的调研报告指出,青白江区持续深化优化河长制管理,实现了全域河湖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优良水体率由33.3%提升至现在的100%,国控毗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筑牢了沱江上游生态屏障,有效保障了沱江“源头活水”。
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距离沱江不到10公里,其间却分布着9条大小不一的河流,总长度超过40公里。2018年以前,十八湾村缺乏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垃圾回收体系,也没有相应的工作机制和监管制度,长期处于污水肆意排、垃圾随地丢的放任状态。
为改变环境污染问题,在区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十八湾村以党建为引领,紧紧抓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好时机,带头成立“河长微阵地”,构建起两名村级河长+4名村委委员组成的村级河长制管理体系,由河长主抓统筹。
在此基础上,村两委积极探索实践,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立体式治水制度,大力推行两天固定巡河和5天不定期巡河的“2+5”巡河机制,由81名护河者组成的网格化巡河制度,以及党员每周三轮流坐班制度,以确保全村“巡河不缺岗,查河不掉线,覆盖无死角”。
在因地制宜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十八湾村还从修改乡规民约、摒弃陈规陋习入手,建立“村民治水、村民监督”的自治管理体系,通过实行驻村企业水环境“门前三包”及会商制度,不断增强村民自治和企业共治责任感星空下载站官网,使其从环境污染的围观者变成保护环境的主力军。2020年9月,时任十八湾村村支书荣膺全国“最美河湖卫士”称号。
为强化监督、提升村民自觉性,十八湾村专门设立院落及河道污染监督员,配合村级河长对责任河道开展日常巡查、问题反馈,并向全体村民公开展示监督电话,实行“一源一监督”,重点对生活污水、企业生产废水等进行点对点监管,力求使基层治理“微力量”发挥出最大效用。
不仅如此,随着环境综合整治的深入开展,村两委将小微水体治理融入乡村振兴,为驻村企业建立起党建指导员一对一联系机制,由党建指导员负责,对各企业污水排放等水环境问题进行监督,定期召开会商会,引导企业主动参与水环境治理,共同研究解决污水治理、水环境管护等问题。
“十八湾村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立根基、自力更生谋经济、保护环境促和谐、全方位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张艳玲告诉记者,相较之前的脏乱差,如今的十八湾村早已水清岸绿、柳浪莺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尤其是近两年,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让村民们喜不自禁。
“小堂占尽一湖春,咫尺村烟接市尘。”凭借干净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十八湾村打造出以卓兮的院子、觅林茶咖、大绿自然学苑、萤光露营基地为主体的“乡村文旅综合体”。众多延续了历史文脉、富有灵魂和生机的别样景致,吸引了大批观光客,当地水生态价值转换带来的生态红利,进一步增强了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
139 0168 3345